首页   资源  试题
  • (2021秋•澄海区校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要求严守12000万公顷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00多万公顷。国家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万公顷,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1500万公顷加强建设东北稻谷,玉米,大豆优势产业带,形成黄淮海平原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规模生产优势区。各级政府大力研发和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37.8%,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国家还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形成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中心,省(区,市)粮食交易平台为支撑的国家粮食交易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安全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粮食安全改革的影响。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1秋•苏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 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革命性的结果”是如何体现的?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1秋•沙坪坝区校级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300多年来,植物一直处于欧洲的权力、贸易中心。本书集中讲述了7种植物——茶、烟草、甘蔗、罂粟、棉花、金鸡纳树、橡胶树。它们的开发和栽培改变了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诸多国家的命运。有谁相信呢,在那个谍影闪动、逼人为奴的殖民时代里,在那个充满危险、充满骚乱的黑暗年代里,居然蕴藏着如此巨大而辉煌灿烂的财富!无论是在美洲抢占殖民地,还是控制印度资源;无论是从中国走私茶叶,还是贩卖非洲的奴隶,每一个追逐财富的故事都洋溢着血腥,都回荡着凄厉的呐喊,其惊心动魄之处,足让后人细细含咏。
    ——摘编自托比•马斯格雷夫《改变世界的植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种植物并说明该植物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可以从材料提供的植物中选取进行分析说明,也可以自选植物分析说明。要求说明结合主题,言之成理,史论结合。)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70
  • (2021春•龙凤区校级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
    菁优网
    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二。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1春•茂名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薯原产于美洲,16世纪西班牙将番薯传播到吕宋(菲律宾)。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从事贸易的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见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无奈,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并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于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回国后,陈经纶生怕番薯不适应在当地生长,便先在“本屋后纱帽池边隙地试栽”,结果一举成功。他将收获的番薯呈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上书“敬陈种薯之利益”,建议官府推广种植。
    --摘编自《明史•吕宋列传》等材料二 如图为甘薯在国内的传播路线及15-18世纪中国人口数量的演变示意图。
    菁优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薯由原产地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甘薯传播的史学价值及需要的史料类型。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1春•济南期中) 材料一: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3)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70
  • (2021•五华区校级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饮食史上的四次革命
    约1万年前出现农耕后,人类开始摄取固定的谷物。陶器的发明,让人类制作出了柔软的食物和汤汁,促成了“料理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合并。
    16世纪,新、旧大陆间的食材交换,引发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巨大变化。17-18世纪,英法等国在加勒比海诸岛大规模栽培甘蔗,促使砂糖大众化,砂糖又与中国的红茶、阿拉伯的咖啡产生连接,促成世界各地饮食的结合。
    19世纪以来,随着运送大量食材至城市的交通革命、遏制腐败的技术开发、食品加工产业化的酝酿发展,新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餐厅日益普及。
    20世纪后期,食品的低温处理技术、世界范围的冷链物流系统、汽车的普及、船舶大型化、货柜运输,以及超市等大型贩卖方式,一起引发了“流通革命”。
    --整理自(日)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从表格中至少提取两项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1•揭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夏朝,仓储制度已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兴建了规模不等、层次多样的仓储。汉代,长安太仓一直是王朝的国家粮仓,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职能部门。隋代广置仓储,普遍兴建义仓,并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唐代全国有许多储粮几万石、几十万石甚至几百万石的仓、场,组成了一个细密周至的仓廪网络。宋代设置了多种形式的仓库,名目繁多,计有太仓、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余仓等。明代两京、直省府州县、藩府、边隘、堡站、卫所屯戍等均设仓,还在从杭州到都城的漕运线上建有一系列临水大仓。清代“各直省则设有常平仓,乡村则有社仓,市镇则有义仓,近边则有营仓,濒海则有盐义仓。”
    --摘编自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材料二 民国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弛,粮价飞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粮食仓储的变化及其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共 8 条记录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