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郑和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太监 擢:上任
    B.诸邦益震 詟:恐惧、害怕
    C.多金币 赍:带着
    D.和贼大众既出 觇:窥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和“武慑之”的一组是
     

    ①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②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③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 ④官军复大破之 ⑤帝赦不诛,释归国 ⑥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的最初目的,是查看明惠帝的下落,同时向外国炫耀武力,显示明朝的富强。
    B.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遇到不服气的君主、首领,就用武力镇压,他曾经打败了陈祖义,生擒了亚烈苦柰儿,最后又释放了他。
    C.郑和下西洋,带领数万士卒,携带很多钱物。建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依次走遍了各国。
    D.郑和侍奉了三代皇帝,先后七次命出使西洋,他带回数不清的宝物,让许多国家前来朝拜。后来奉命出使的,都用郑和来向外国炫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50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下文的正德八年系公元1513年。②生女、子:此指生了双胞胎。③加健:更加费劲。④姁姁(qú):和蔼亲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B.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C.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D.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对去世的人的尊称,“妣”指母亲。
    B.“来归”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C.“讳”指称呼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D.“从兄”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的“余则茫然矣”道出了作者当时因年幼,对母亲的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②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50
  • (2020秋•香坊区校级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50
  • (2020秋•南岗区校级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50
  • (2020•荆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3月25日零时起,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至27日,离鄂省际公路全部开通。随着离鄂通道管控逐步解除,滞留湖北的人们可以启程了。
           新闻里,湖北各地长途客运班线陆续恢复运行,专列专车始发,人们手持健康码,登车启程 _______;(  )而“通道”的另一头,是交通运输部门和目的地的“______”。从这两日情况来看,交通运输部门为了做好运输服务保障,采取了留足乘车空间、供餐方式调整、开设专列专车、制定出站方案等办法;高速公路设立指定服务区,协调公安、卫健等部门加强防疫力量部署;目的地城市则提前对接,制定预案,从站台到家门,安排专人专车接站、筛查、分流、输送,防疫、公安等部门及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全程接运,以防出现盲区或漏洞。
           中国“动起来”了。此刻,更应当点一盏灯,照亮那些游子返岗返乡的路。过去两个月中,那些滞留湖北的人们,为疫情防控付出极大努力、做出重大牺牲。各地在落实防控责任之时,多些____的理解,多些将心比心的关爱,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有可能将矛盾_______,将风险化于无形。“同袍之情”不但是体现在口号上,而且体现在不歧视、不排斥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胸怀气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百感交集 严阵以待 感同身受 防于微时
    B.感慨万千 严阵以待 设身处地 防于微时
    C.百感交集 枕戈待旦 设身处地 防患未然
    D.感慨万千 枕戈待旦 感同身受 防患未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人因此洒下了热泪,公路检疫卡点、路障陆续拆除,执勤人员也撤离了坚守两个月的岗位。
    B.许多人因此洒下了热泪,执勤人员撤离了坚守两个月的岗位,公路检疫卡点、路障也陆续拆除。
    C.公路检疫卡点、路障陆续拆除,执勤人员撤离了坚守两个月的岗位,许多人因此洒下了热泪。
    D.执勤人员撤离了坚守两个月的岗位,公路检疫卡点、路障也陆续拆除,许多人因此洒下了热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袍之情”不但体现在口号上,而且体现在不歧视、不排斥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胸怀气概。
    B.“同袍之情”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不歧视、不排斥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胸怀气概。
    C.“同袍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口号上,更体现在不排斥、不歧视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胸怀气概。
    D.“同袍之情”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不排斥、不歧视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胸怀气概。
    更新:2021/06/08 组卷:0 难度:0.50
  • (2020秋•长葛市校级期中) 某同学在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口占一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请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内容为素材,撰写下联。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更新:2021/06/08 组卷:0 难度:0.50
  • (2020秋•兴庆区校级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2)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5)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更新:2021/07/03 组卷:0 难度:0.50
  • 共 7 条记录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