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2016•河南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B.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C.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D.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改”、“补”等,其中“拜”、“除”都指授予官职,“迁”、“谪”都指贬官。
    B.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日。朱然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
    C.“节”,即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D.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与孙权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屡立战功。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并上表孙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译文:
     

    ②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译文:
     
    更新:2021/07/10 组卷:0 难度:0.9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教育不能缺位
    李建凤
        任何生命的逝去都会让人痛惜,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尤其让人扼腕不已。
        9月7日上午,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在学校学生宿舍楼内上吊自杀。该生还留有一封遗书,大致意思说:由于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在考进城固一中后,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学校的环境无法适应,所以选择了离开。
        2010年6月17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庄园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放学后在家中上吊自杀。
        2009年12月17日,深圳市光明新区长圳社区一出租屋内,一名13岁的六年级小学生在家中用校牌绳上吊自杀。
        ……
        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辛辛苦苦养这么大,一夕之间失去,痛苦可想而知。但在悲痛之后,不禁沉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为什么对自己的生命这么不珍惜?
        尽管每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透过事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生命教育的缺失。若有到位的生命教育,他们又怎么可能如此决绝地将最可宝贵的东西轻易抛弃?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家长大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在教育上不惜重金,给孩子报这样的补习班,报那样的特长班,目的是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多掌握些本领,以期将来孩子能出人头地。但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最为根本的教育--生命教育。如果生命都没了,何谈成龙成凤?
        生命教育,当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最重要,生命第一”的教育。人为万物的尺度,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故而生命高于一切,一切必须为生命让路。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的生命最宝贵,他人的生命最应敬畏。生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这样一个生命意识深入骨髓。
        先有生命意识的觉醒,然后才有生命智慧的摸索与习得。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磕磕绊绊,甚至会遭逢命运的大起大落。生命意识觉醒的人自然懂得,不是任何东西都值得以生命相搏。要教育孩子在遭遇挫折时,直面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作为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亲人负责。
        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摘自2010年9月10日《东营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教育不能缺失”?
    (3)对“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雅、俗”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3)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
    (4)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10
  • (2016秋•东莞市月考)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②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5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低与俗,似乎也有不解之缘。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
          其一,硬与软“两张皮”。
          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1)“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这句话有何作用?
    (2)选文第一段中说,“雅的未必就高”。联系选文第四段来看,“雅的”是指“超市”“封闭式空调车”等事物。那么“雅的未必就高”可否理解成这些事物“不高”呢?为什么?应如何解释这个句子?
    (3)“硬与软‘两张皮’”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4)文中画线的“雅高”能否说成“高雅”?为什么?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70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译文:
     

    ②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译文: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7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丁父忧,终丧不入妻室。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擂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李光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B.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C.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D.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遇到父母去世,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原籍,为父母守孝。
    B.节度使:唐王朝为了军事需要设置的官,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拥有很高的权力。
    C.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D.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义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坚持原则,勇敢正直。他听说崔众轻慢上级,心里非常不平;在崔众被收押之后,李光弼不理会册封崔众的诏书,将其斩首示众。
    B.李光弼指挥得当,善于作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用挖地道等灵活战术击退了敌人。
    C.李光弼善于用兵,富有谋略。与史思明交战,李光弼“暗度陈仓”,假装约定投降,借以麻痹史思明,暗中挖隧道到史思明军营。
    D.李光弼善于度势,领兵有度。围攻安庆绪一战,李光弼的建议不被采纳,导致错失战机,最后众将惊慌溃逃,皇帝也因此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②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4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济。每岁农时,辄载酒肴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家。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琊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自厉:自我发奋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赙给:为办丧事提供财物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办公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见拜:看到就拜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辄载酒肴田间
    ②其后逊位,卒
    B.①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
    ②不设食以罚之
    C.①遵闻有惭色
    ②结侣将行,丹怒挞之
    D.①交道难,未易言也
    ②子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B.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C.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D.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亲人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却拒绝了他。
    C.大司徒侯霸派自己的儿子在路旁迎接王丹,王丹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D.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译文:
     

    ②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译文: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丹品行“资性方洁”的两个事例。(引用原文)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50
  • (2017•和平区校级模拟) 阅读下面图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菁优网
    (1)请给这幅图拟一个标题。
    (2)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更新:2021/07/14 组卷:0 难度:0.30
  • (2017•上饶县校级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的或较高远的,仿佛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①
     
    ,否则就不会有这些误会,因此正确认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②
     
    ,也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亦是自己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就是③
     
    更新:2021/07/14 组卷:0 难度:0.30
  • 1
  • 2
  • 3
  • 4
  • 共 38 条记录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