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2021秋•谯城区校级期中)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实行哪些措施解决“五代藩镇之弊”的问题?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5)综合以上材料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趋势。
    更新:2021/12/24 组卷:0 难度:0.50
  • (2020•湖北学业考试)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判断对错)
    更新:2021/12/24 组卷:0 难度:0.50
  • (2020秋•景东县校级期末) 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亲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竣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进程。
     
    (判断对错)
    更新:2021/12/24 组卷:0 难度:0.80
  • (2021•香坊区校级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菁优网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1春•宁江区校级期中) 材料: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结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是因为西汉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华文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
    --摘编自许锡良《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 (2021春•贡井区校级月考) 史料、史论、史观是学习历史必备素材与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史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史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史论】(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从这一观点出发来评价材料三李贽的观点。
    材料四:【史观】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概述材料四的主要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历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 (2020秋•金安区校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部分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国家统一、分裂割据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外戚干政、宦官专权
    盛世乱世、改朝换代
    农民起义、民族融合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田庄经济、土地兼并
    雇佣劳动、区域贸易
    徭役赋税、海禁闭关
    重农抑商、人口迁移
    百家争鸣、思想统一
    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天人感应、理学心学
    唐诗宋词、书院建设
    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关联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 (2020秋•佛山期末)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文明进程中起着独一无二的推动作用,也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叠加性进步的力量。
    人物 贡献
    墨子(约前468-前376) 他发明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他的造物思想更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他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注重将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徐光启(1562-1633) 在科学研究中,他高度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在《农政全书》中,他记录了古代和当代农业文献,还收录其亲自观测和试验的大量见解或评论。
    牛顿(1643-1727) 他的科学方法,开创了物理学研究与数学研究交叉综合的新局面,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袁隆平(1930-)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专注于田畴,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请找出上述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材料,提出一个有关科技的具体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 (2021春•林州市校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古所见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东方六国 秦国
    铜陶器物群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 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格落差巨大
    都城形态 分内外城,外城有居民区、工商业区 城内多数面积为宫殿、宗庙、官署
    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货币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 统一的“半两”钱
    --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 (2020秋•重庆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风骚”是先秦时期两部诗集--《诗经》《楚辞》的简称,经过后人的阐释,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要求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民情风俗,肩负起政治伦理的重大使命。“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后人更多地关注它浪漫无羁的艺术想象和瑰丽丰富的辞采,关注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如果用“文质”这一对概念来概括“风骚”的风格,那么“风”代表了“质”,而“骚”则代表了“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其实是沿着楚骚的路子走下来的。到了唐代,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对六朝以来偏爱声律、辞采、对偶、用典等艺术形式美的诗风深为不满。实际上,唐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楚骚传统,而是将“风”“骚”两大传统融汇在一起。
    --据陈桐生《大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读<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等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肯定、质疑和修改均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30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