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2021•香坊区校级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菁优网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秋•景东县校级期末)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条也叫词目,是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下列各词释文摘引自不同的工具书。
    释文 工具书
    宗伯 是古代专门管礼制的官职。《周礼》的宗伯一职,后世逐渐演变而成为礼部。宗伯有大小之分。大宗伯是正职,“掌以血祭社稷”;小宗伯是副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伯以下,有专管祭祀宗庙的官叫肆师。有专管丧葬冢墓的官叫冢人,等等。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战国策燕策》:“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后世自大夫以下的宗庙都称为“家庙”。宗庙也可代称王室或国家。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器 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其主要精神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做法是划分大宗、小宗,以此达到巩固封建的世袭统治。 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利用材料与所学商周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编辑关于“宗法制”词条的释文。(要求:明确写出释文内容,层级清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毕节市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清(嘉庆五年) 清(道光二十年) 清(宣统三年)
    年代(公元) 1100 1600 1800 1840 1911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14 16
    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1.925 3.21 2.59 4.39 4.31 5.74 7.74
    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1.925 3.21 4.61 6.31 6.19 8.26 8.26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94 94 90 90 90 85 85 85 8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3122.32 3385.82
    口粮总量(亿市斤) 222.72 417.6 348 626.4 835.2 1392 2088 2784 3201.6
    口粮在社会粮食总需求中比列(%) 90 90 90 90 75 81 85 85 85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 247.4 464 386.8 696 1113.6 1718.5 2456 3275 3765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40000 46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641 985.75 831.6 988.7 1457.87 1192.94 780 780 736
    --摘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样,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从2006年成为历史。
    --据2005年1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编写材料三  由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又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大量的可耕地被征用去建造房屋、道路和停车场;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干旱缺水造成粮食减产。另外一个原因是农民不愿意种粮,更愿意生产水果、蘑菇等经济作物。中国生产这些有着较高附加值,需要大量人工的农产品有利于出口,还需要使用大量粮食生产肉类,满足消费高、人口日众的城市居民的需求。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增收减负的重要措施。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秋•麻城市校级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
    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材料二:(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岳麓区校级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 但由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使得人口急剧增长,生产力发展受阻,生产资料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定额的赋税使农民的隐形负担加重。而大量自耕农得以生存下来,对封建制度有很大适应力,忙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社会商品率的降低,且手工业处于服从地位,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排斥性。本质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质变。它摆脱不了以往税制改革偏离初始方向的怪圈,实施过 程中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减轻,甚至是增加。
    --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材料二 1853年,清政府按惯例允许地方带兵大员自筹军饷,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它最初只是一种地方劝商捐助经费的临时筹饷方法,对镇压各地起义发挥了一定作用。半年中厘金一项收款达2万贯,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1862年演变成全国性具有商税性质的制度,虽有税的性质,但实质是一种费。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抽厘行为不规范。同时,地方各自为政,自定章程,致使征收率不一,越来越高,泛滥成灾,直接影响了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由于厘金税征收对象多为日用百货,征收方法采取过一卡征一税的方法,1931年因“对于贸易是巨大的障碍”被裁撤。
    --摘编自郑备军、顾健耀《中国近代裁撤厘金与当前税费改革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比较与“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春•涪城区校级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3)据材料三,分析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材料四  我国最早出现的手工业区,集中在当时生产力较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两代手工业区集中于河南一带,西周时期,扩及陕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区扩大到山东、河北,并呈现出由中原地区向西南、东南辐射的强劲势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失衡,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随之,开始形成我国手工业经济南方优于北方,南北双方并存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欧安欣《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布局角度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重心发生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原因。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春•涪城区校级月考) 经济和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 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1•嫩江市校级模拟)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这条官方开辟的“政治之路”“和合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汉、唐、元、明各朝代在沿途设置馆舍为驼马商队提供食宿,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虽然历经了魏晋战乱,拓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经略西北,也曾使丝路再度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唐中叶受政治局势等影响,陆上丝路衰落,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的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宋代一艘海船的货运量可达 60~70 万公斤,相当于 2000 多匹骆驼的运输能力。海上丝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个别政府主导的“朝贡”“外交”等活动。
    材料二:通过陆上丝路,核桃、葡萄、良种马、宝石、乐舞等传入中原,丝绸布帛、凿井和铸铁技术、印刷术与火药等得以西传。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多地发现了不同宗教共存融合的遗迹。
    占城稻、玉米、土豆、烟草、钟表、阿拉伯数字等由海路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文化典籍、中医中药、园林艺术等传向海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地区。
    请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盐城二模)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今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
    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后果。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2020•平度市校级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就谓?谓文王也。昌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
    更新:2021/07/08 组卷:0 难度:0.20
  • 1
  • 2
  • 3
  • 共 21 条记录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