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2019秋•宜昌期中) 传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便使,人制定了各契约契,并装订成册。
    明清时的契式明了契约由代书人书是因为度规定和缔约习惯。
    根据文内,下列法正确的一项是
     

    由青铜礼器铭到木制作,到质书写和印制,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展迹。
    论述类本阅读
    传契约制度存在于我的统社会中在国家律和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现。
    文章古代典籍或其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文献据进行。
         丰的契约实与深的写传塑造了中国人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的精神。“名为信”“恐人无,此契的诚实守精神贯于传社会契的订立程。“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品质。二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传统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分倚是重通过调解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象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为民细。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深厚,当事多选择由乡邻或家进行理。传统社会的乡规中也积累了量对契约进解的惯。
    文章主从传统契约践历史、契约度、契观念三个方展开论证。
          中华传统法律化,当今的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也即契传统契约中展的契约观,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合同看。
         史料表明,我国传约实践有2000年以史形成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世契约资铭刻于青礼器记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产进行换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种契约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晋时期,们依然以竹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约书写。吐鲁出土和煌的纸质契约越我国朝唐代时期,记录了近0年间买卖、借贷、佃等丰富契约为。历史还记载,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出现过由官方定并印制的样约。从徽州等地发的以万计传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广泛用于人们活方方面。
    阅下面的文字成下列各题。
    两宋时期约已广应用,由方审定印制的榜样约的有效杜绝契约纠纷的发生。
           尽管我国传统中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传统契制度不缺。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体现国家法律和会习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对同类别所需要满足的交条件都明确规。社会习方,历代官箴、乡规民约及家族传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
    统契约相当于天同,其中展现的契观念,仍影着现代人合同的看法。
    如有“白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会催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
    当事人多选择通解处理契约争议,原因是乡民约中积了调解契约争议的惯。
    更新:2021/07/14 组卷:0 难度:0.80
  • (2020秋•昌吉市校级期中) “弹”是指君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吏的。
    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战/已劾辽事急/诏将蓄家者赴军前立功
    “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组织劳动者官地上进开垦耕作的农业生织。官屯与民屯分,以官屯为主。
        六月,古宁被围,乘间入犯平川、山。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百,追至堡还。捷闻,帝喜,立都督同知授总兵代杨麒镇山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满桂远,亦有盛名,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桂恶其缓,拒以崇焕言,乃令入。解围,率教欲分,不许,且责其亲援,两人遂有。
    (选自《史•赵率教传》有改)
    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斥堠军府是粗立。
        天启元,辽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教请于经略王晋愿复前城率家丁三八人以。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前所而。其,游击之甲以枢辅孙承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编次难民为兵雉堞,谨斥堠府由是粗。而承宗令裨将以、士兵来助,前屯守始固率教所招流至五六万。其军,加训练。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足胼胝。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经”是指两代有重军事任务特设经略,掌一路或数路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阅下的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万历中/历官绥将/屡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将蓄家丁者军前立功
    万历中历官绥参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蓄家丁者/赴立功
    赵率审时度势,身先卒。在蒙古兵踞前屯卫城时,没有进击他把蒙古人逐到郊外时,他敢进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为。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指在封建代,子子孙孙因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而世袭官。
    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但家丁到前立。得到袁应泰的赏,被提升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译文:
     

    万历/历官延参将/著功已/劾/辽事急/诏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教为将勇待有恩,勤奉公,而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译文:
     
    更新:2021/07/15 组卷:0 难度:0.90
  • 安与项伯有故?
    闻大王有意过之,脱身独去至军。
    更新:2021/07/15 组卷:0 难度:0.80
  • 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四人的观点全。
    各种诈术充斥整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自国外。
    原宗所以得天下
    而不知之所以成
    王之所以为法何也
    欺骗作的手段,虽然现勉强可行,后再有效果,不是办法。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楚人战于濮,召咎犯而曰:“敌我寡,奈何而可?”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文公以犯告雍季,雍季曰:泽而岂不得?明年无鱼;焚薮而,岂不得?而明年无。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也文公咎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赏,雍在上。左右曰:“城,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或者不可乎?”文公曰“季言,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也。焉有以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贤,足以报德。公虽不终始,足以霸。”赏重之,移之焉成乎诈其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霸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也胜而不知胜所成,与无胜同。胜于崤。胜于败乎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下句中加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各诈术斥整家,不能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非也。
     

    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眼道。
    主张行赏要之利眼,而不要从一时之着眼。
    欺诈假手段即现在勉可,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是长久之计。
    种诈充斥整国家,不能认为是安的局,祸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两个“君”字不个“其”字相同
    列句子在文中的正意思是
     

    种诈术充整个国家,不能它来形成安的,祸患只是来自国外啊
    人的观点在基相同之外有一差异。
    四人点本一致,但作者接近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两个“君”相同,两个“其”相同
    骗假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以就不会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敌我寡,奈何可 奈:怎么办
    而田,岂不获得 :打猎
    反而贤 反:与诈相反
    天下胜众矣,而霸者五 乃仅仅
    分比较下每组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相同,判断正确项是
     

    作、晋文公、孔子的点全一,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繁战之,不足于       毁,其胜败
    君亦诈之而已              处其一
    两个“”字相同,“其”字不同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找出胜原因否与不胜一样。
    更新:2021/07/15 组卷:0 难度:0.90
  • (2019秋•宜昌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当今的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也即传统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传统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百姓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为。
    C.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D.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方便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
    C.明清时的契式文本证明了契约由代书人书写,是因为制度规定和缔约习惯。
    D.最后一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发展轨迹。
    B.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应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有效杜绝契约纠纷的发生。
    C.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会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
    D.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原因是乡规民约中积累了大量调解契约争议的习惯。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80
  • (2020•泸县校级三模)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1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80
  • (2020秋•昌吉市校级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士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译文:
     

    ②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译文: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90
  • (2021春•香坊区校级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
     
     
    。其中,“来”体现了对外政策;“安”体现了对内措施。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关于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士大夫所担心的问题的阐述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两句话是:
     
     

    (6)《滕王阁序》中王勃描写自己路过此地原因的两句是:
     
     

    (7)《滕王阁序》中表示滕王阁所在之地具有礼贤下士之传统的一句是: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90
  • (2021春•三河市校级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2)《烛之武退秦师》说出晋秦联合攻郑理由的句子是:“
     
     
    。”
    (3)《烛之武退秦师》中,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
     
    ”,“
     
    ”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不仁道的。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90
  • (2021春•浙江期中) 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咏而归。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90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