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试题
  • (2021春•南湖区校级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一队而敌之,必也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对曰:“夫子何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 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 兵:兵器
    D.夫子曰:“哉!”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类异也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B.①则由无所施 真无马邪
    C.①子路抗手对曰 ②舍瑟
    D.①夫子何选 ②犹且从师而问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②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60
  • (2020秋•鄂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始终不点明要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②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5)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50
  • (2019春•东莞市校级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②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更新:2021/12/27 组卷:0 难度:0.50
  • (2019春•福清市校级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史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平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60
  • (2018春•北京期中)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70
  • (2017秋•楚雄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⑪犛(lí)牛:牦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指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70
  • (2018•北京) (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50
  • (2018秋•民勤县校级月考)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周容:苟合取容
    C.忳郁邑余侘傺兮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贫穷,困苦
    (2)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50
  • (2016秋•赣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B、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C、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D、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辅是明代和清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B、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C、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立,主要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
    D、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臣民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叶向高位高望重,得到皇帝器重。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皇帝心里向着他,敬重而优待他。
    B、叶向高沉着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C、叶向高忠厚尽责,极力救助朝臣。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D、叶向高正直磊落,受到奸臣忌恨。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
    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乃夺俸一年。
    更新:2021/07/11 组卷:0 难度:0.7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代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
         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
         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B.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C.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D. 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时中选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是其中的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开始只是一种泛称,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就变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复重视教化,居官清廉。他在峨眉县为官时,为改变社会风气,废除了当地百姓滥建的祠庙;离任时,没带走峨眉县的任何一样东西。
    B.吴中复受人赏识。御史中丞孙抃虽说跟他素不相识,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朝廷荐举他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是因为吴中复为官廉洁。
    C.吴中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内臣刘恢与朝官贾昌朝一唱一和,诋毁富弼,吴中复受命前往查证,他据实上报,避免了一场以诬陷为发端的冤讼。
    D.吴中复体察民情,不畏皇权,在朝廷使者要将青苗法推行到州县时,他认为此举扰民,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这番话被韩琦引入奏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
    ②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
    更新:2021/07/13 组卷:0 难度:0.90



共0题,平均难度:0.0
您还未添加任何题目!
清空全部 进入组卷
浪涛学院
浪涛授课助手
浪涛校园巡课
浪涛校园广播

链接:产品官网  |  浪涛官网  |  校园集群网  |  浪涛学院

2013-2024 © 资源云平台 v6.4.12999   |  粤ICP备08015187号-8  |  深圳浪涛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0755-89637177


  • 孟母通公众号


  • 浪涛服务公众号